天辰娱乐

业务范围

专家研讨歌剧《山海情》 反复打磨铸造民族歌剧精品

发布日期:2024-08-22 14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59

随着2021年电视剧《山海情》的热播,由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建设的闽宁镇的故事广为人知。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《山海情》改编自2021年热播的同名电视剧,由作曲家孟卫东、编剧易茗、导演王筱頔等一线艺术家联袂创作,首演于2022年,至今已演出了四轮。该剧用浓浓的西北风味,艺术性的展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变迁、沧海桑田的壮阔画卷,自首演以来收获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。

8月9日,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《山海情》在京举办专家研讨会,作曲孟卫东、编剧易茗、导演王筱頔、得福饰演者王宏伟等主创主演代表,以及欧阳逸冰、黄豆豆、王晓鹰、冯柏铭、赵大鸣、王道诚、莫凡、赵琳宇、陈志音等专家学者汇聚一堂,聚焦该剧的艺术创作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,为该剧的打磨提升集思广益。

主创主演:更加用心去打磨作品

民族歌剧《山海情》从2022年首演至今,已演出过四轮,每一轮演完之后,主创团队都听取了专家和观众们的意见,不断地修改打磨,每轮演出都在音乐、舞台呈现、调度等方面有新的变化。

“从两年前开始创排这部剧,我既是亲历者、见证者,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,对我来讲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、历练和提高的过程。作为这个时代的演员,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来讴歌我们的时代,特别是用这样好的作品。”研讨会上,歌剧《山海情》中得福的饰演者王宏伟表示。在研讨会之前,嘉宾们先是观看了歌剧电影《山海情》。看到大银幕上的自己,王宏伟有了很多新的感悟,他认为,歌剧电影对于人物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“经大银幕放大后,观众看到了更加细腻的表演,这也把我吓了一跳,对于科技的力量我们真的要有一种敬畏,同时也要更加用心用情的去塑造作品,只有这样,你在舞台上的表演才是更加经得起考验的。”

民族歌剧《山海情》的剧本写法沿袭了《小二黑结婚》等中国传统歌剧的样式,即所谓话剧加唱。作曲家孟卫东介绍说,“我们一开始就定好了民族歌剧的创作方向,要向最经典的民族歌剧样式靠拢。”在音乐创作方面,该剧以西北民歌为素材,充分吸收宁夏“花儿”、陕北民歌、山西民歌等民间音乐元素,让该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与民族音乐风貌。整体音乐旋律优美动听、朗朗上口。“从我个人来说,歌剧作曲的任务是要把音乐写好,我的看法是要好听,我认为的好听要既专业又大众化,还得高级,要通俗的高级,观众觉得真好听,这是作曲的任务。”孟卫东说。

让这部剧在舞台上与观众有一个最完美的情感和思想的沟通,是歌剧《山海情》导演王筱頔一直以来的追求,“我希望专家座谈会能够给《山海情》这部剧提出更加宝贵的真知灼见,以便于我们下一次能够更加完善的去修改提高它。”

专家学者:歌剧《山海情》唱出民族歌剧的动人力量

座谈会上,专家学者们就歌剧《山海情》的立意、剧本、音乐、舞台呈现等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。

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,国家一级编剧欧阳逸冰认为,歌剧《山海情》的成功在于用歌剧思维对电视连续剧的素材进行了重新的创造,“歌剧就是诗、音乐与戏剧,这三元素构成了歌剧思维最基础的三要素,这部剧牢牢的把握了歌剧的思维。”另外,该剧注重戏剧关系的描绘,舞台设计也非常独特。“编剧抓住了得福与水花的戏剧性关系,由爱情悲剧转变为战胜贫困的力量,这种力量是震撼人心的。”此外,他也认为,本剧是非常富有哲理性的,全剧所表现出的人对命运的叩问和理解发人深省。

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、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王晓鹰认为歌剧《山海情》是民族歌剧里做得非常成功的标志性作品,“民族歌剧肯定不能简单的讲一段大家熟知的民族故事,而是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把民族的情感、命运展现出来,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,《山海情》就是这样一部标志性的作品。”同时,王晓鹰也认为,该剧在音乐、表演和舞台呈现方面都值得称道,“音乐的地方色彩和演员方言互相之间的配合非常好,把这个戏本来应该有的民族气质和地方色彩给呈现出来了,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的语言都成了音乐的一部分。而且这个戏的表演都是特别值得称道的,在追求人物的生动性、生活质感的基础上去塑造歌剧化的人物形象。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,歌剧《山海情》可以说是一部新史诗,它呈现出来的内容的博大深厚和艺术的精益求精,一定会在中国歌剧历史上留下深深的一笔。”

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,专家们也对一些细节提出了建议,并表达了对这部剧后续演出的期待。原总政歌舞团创作室主任、国家一级编剧赵大鸣认为,歌剧《山海情》的戏剧性、文学性以及它与歌剧性、音乐性的融合、平衡、创新的价值取向非常突出。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作曲莫凡表示,现实主义题材是最难做的歌剧样式,编剧对这么一个成熟的电视剧和那么浩瀚篇章改编挺难的,但经过四轮演出不断修改提升,歌剧《山海情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“这部剧应该多演,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这么优秀的作品。”

供图/国家大剧院 摄影/马延丽
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

编辑/乔颖

发布于:北京市